尼龙随笔(之六)

文/Beta-TNT

 

两年前我爷爷去世了,老人家十三岁从军,最后副师级离休,一辈子生活节俭。在我奶奶的压制下,平生除了侍花弄草,唯一的个人爱好就是集邮。老人家去世之后遗物一直没有整理,直到一年前房子过继给我三叔,他才回到老屋拾掇爷爷的东西。整理遗物的过程中翻出来当年收藏的好几箱子集邮册,时间跨度大约从1980年到2000年。这些东西没我三叔没有兴趣,又觉得很占地方,本来打算全部扔掉,被我爸拦下来之后送到我家了。

其实仔细一琢磨,我们家每一代人多少都沾点收藏类的爱好。我玩尼龙就不说了,单说集邮这事儿,我爷爷从1980年集到2000年,我妈则从2000年集到现在。邮票之外我妈早年还收集过公共电话磁卡和IC卡,我爸也玩过一阵子寿山石。“收集”可能是一种刻在人类DNA里的本能吧。

之所以现在想起来这个事儿,是因为前两天我妈打电话问我,我要不要我爷爷当年攒的集邮册。我知道老家其实有地方存放这些东西,就说先放老家吧,就不用拿来我这儿了。放下电话之后忽然好奇,有没有可能这些集邮册到现在可能非常值钱?于是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进行搜索,结果却大失所望:当年发行价格相当于普通职工半个月工资的集邮册,现在的行情可能换不来一顿好饭;纪念章首日封小型张之类的单件邮品,便宜点更是只有几块钱一张,甚至不足上面的面值。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发行量太大而玩家群体又太小,导致二级市场行情根本上不去。

90年代初国内曾经掀起过一阵全民收藏热潮。除了邮票,当时的热门项目还有钱币、火花、烟标和君子兰。90年代初适逢改革开放十年,部分民众从温饱步入小康,手头有一些闲钱可以用作消费娱乐。国家瞅准了这些需求,成立了邮品收藏公司,定期定量发行集邮册、纪念邮票、小型张和首日封等专门用于收藏交易用途的邮品,并且明示或者暗示这些收藏品的投资价值。在收藏热正火的年代,一些热门邮品首发可能还得托关系才能抢到,不知道我爷爷收藏的这些里是不是就有这么买到的。然而可能是赚钱心切,当年很多收藏邮品的发行量超级大,甚至可能超过了潜在玩家的群体规模。这种竭泽而渔的发行方式直接导致了行情崩盘,行情萎靡至今。

这让我想起来2020年在大阪的中古店里淘游戏,发现发行价10266日元的MGS4初回限定版,二手行情居然只有六百日元,不说出现了限定版行价低于普通版的离谱倒挂,这价格在日本甚至不够吃一顿拉面的。以前还以为实体版游戏不说能升值,至少还可以做到保值。现在看来只能说部分品类因为特定版本行情和其他奇怪的原因可能做得到,大部分游戏的实体版二手价格都是跌价

回到尼龙,玩尼龙也十几年了,目睹了一些尼龙品类的行情起起落落。有的品类从刚列装时一件难求价格上天,到铺开配发之后行情一落千丈,烂大街都没人要;有的品类价格一直高企,直到某一天美军开始换装,政府批量拍卖清仓,行情跌成白菜;也有的东西行情一直稳定,没有较大的波动,但也不会往上涨;也有一些东西虽然存世量少,但玩的人也少,行情也一直不高;少数品类行情逐年上涨。总体来说涨少跌多,如果真要给出一个“投资指导建议”,无外乎是老货比新货保值,特战比常规保值。但其实你我都知道“投资尼龙”就是扯淡,也就图一乐。

然后我想到另一件事:当我们老去之后,我们的家人会如何处理我们的藏品呢?2022年G.I.一位成员的父亲因病去世,他生前是一个古董西洋钟表收藏家,去世之后留下了大量藏品。这位朋友虽然自己也玩收藏,但知识储备仅限尼龙,对于父亲钻研的领域完全不懂。但好在同为收藏玩家,虽然不知道父亲的藏品具体的行情,但至少也明白这些东西绝非无价值的破铜烂铁。幸好他父亲生前培养过一个信得过的徒弟,最终由这位徒弟对藏品进行估值,把大部分热门藏品在圈子里以合适的价格卖掉变现了。

而在此之外,我们自己作为十多年的尼龙玩家,见证了很多老玩家离世之后,家人不懂藏品价值将其低价贱卖的人间悲剧,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抢手的品类,我们手里的一些稀有藏品就是这样以极低的价格“捡漏”买到的。这个问题其实在多年之前的尼龙收藏随笔第二篇里就提到了,当时还是快乐单身汉的我只是瞥见这个问题的一角,而现在我的已经初为人父,自己就要变成当年那篇博文里写的人了。

作为非富非贵的普通人,我们能接触到的“收藏”行价绝对值普遍不会太贵,而且存世量也不少。考虑到这一点,玩的时候没有必要过多考虑所谓的“升值空间”,更应该回归初心,体验物品带来的乐趣更为重要。

(当然了,如果能预测到行情走势,在合适的时候出手换成新东西更好?)